top of page

《看懂道家》前言

當我的第一本拙作《看懂心經》再版,接下來的《看懂禪機》和《看懂證道歌》也有不錯的銷售成績,我就發下一個誓願:我要把我這三十幾年來,對於各大宗教的研究心得,寫成一套「看懂宗教系列叢書」,來和「有緣的讀者們」分享。

 

    我的心願是,希望讓「讀者們」用最短的時間,看懂各大宗教的教義和內涵,讓「讀者們」可以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宗教來信仰。在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氣候環境,越來越惡劣的情況下,選擇一個讓自己的心靈安心的宗教來信仰,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於是,我花了一年八個月的時間,剛好是在「新冠疫情的期間」,陸續完成《看懂猶太教》、《看懂基督教》、《看懂伊斯蘭教》、《看懂道家》、《看懂道教》、《看懂印度佛教》、《看懂中國及藏傳佛教》、《看懂一貫道》和《看懂北海老人全書》等書,總計九本探討「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家」、「道教」、「印度佛教」、「中國佛教」、「藏傳佛教」和「一貫道」這些宗教的教義和內涵。

 

    這一本《看懂道家》,除了簡介「道家」之外,主要是探討《莊子》的內涵。

 

    許多人不知道「道家」和「道教」,其實是不一樣的。

 

    「道家」是一種「思想學說」,而「道教」是一種「宗教」,兩者的性質不同,但是關係卻非常密切。

 

    在「魏晉時代」,流行的「玄學」退燒之後,「道家」作為一個「獨立的學術派別」已經消失,只能依附在「道教信仰」裡繼續存在。如果沒有「道教信仰」的力量,「道家」可能會像「墨家、名家」等學派一樣,湮滅在歷史的塵煙中。

 

  而「道教」雖然吸收和兼容了「儒家、墨家、佛教、民間巫術」等各種「傳統思想」,但是「道家思想」還是「道教」最根本的基礎,如果沒有「道家思想」作為基礎,「道教」充其量,就是一種「民間信仰」,不可能形成「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

 

    因此,雖然「道教」在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為「教主」,但是兩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說「道教」就是「道家」。

 

    現今,一般人對「道家」是很陌生的,大多數人只聽過「老子、莊子」,只知道《道德經》和《莊子(南華經 )》,其他大概就不知道了。

 

    「道家」是中國「諸子百家」中的「思想學派」之一,也是「九流十家(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之一,在「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列子、莊子」為代表。

 

    「西漢」建立之後,「漢高祖、漢惠帝、呂后」等領導人,「張良、蕭何、曹參、陳平」等大臣,都以「道家思想」治國,減少傜役、賦稅,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休養生息。「漢文帝、漢景帝」奉行「道家」的「黃老治術」達到極致,史稱「文景之治」,「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國家富裕,百姓安樂。

 

    後來,「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獨尊儒術」的政策,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成為「非主流思想」。再加上「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引入「佛教」,不少「君主」信奉「佛教」,把「儒家學說、道家學說」及「佛教教義」合併稱為「儒釋道」,「道家」的地位進一步減低。

 

    「宋朝」以後,「程朱理學、陸王心學」興起,「道家思想」被混入「理學」,「獨立的道家思想」,基本上已經不復存在。

 

    「道家」雖然沒有被「官方」採納,但是仍然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魏晉玄學」和「宋明理學」,都是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中國的「禪宗」,在諸多方面,都受到了「老莊思想」的啟發。

 

    「道家」是「中國」最早的「本土獨立思想」,「道家」主張「順其自然」,認為要用到「法律」時,「大道」已經廢棄了。因此,「社會」上就沒有「道德仁義」,所以不主張要用「法律」去治人。

 

    「道家」雖然在「學派」上有所區別,但是就其「主旨」來說是相通的:以「道」為本,自然無為。

 

    「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這一個觀點,被後來所有的「道家流派」所支持,成為「道家」最基礎的核心。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其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莊子思想」的核心是「逍遙」與「齊物」,主張「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哲學思想。

 

    「楊朱」據說是「老子」的弟子,但是他非常激進,提出「貴己」,「為我」。主張「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道家」提倡「貴生、存生、養生」,輕視「物質」,以「心靈的逍遙」,「萬物的齊一」為最高價值。

 

    這本《看懂道家》,深入淺出的探討「道家」,希望讓「讀者們」對於了解「道家」的內涵,有所助益。

 

    最後,「讀者們」可以掃描本書背面的QR Code,或者上網瀏覽我設立的《看懂系列叢書網頁》,可以獲得更多的資訊,網址如下:https://www.kandonbook.com/

 

 

呂冬倪

二○二三年七月寫於 澳洲•布里斯本•家中

1.jpg

《看懂道家》導讀

這本《看懂道家》,總共有三大單元,深入探討「道家」的內涵。

 

    這三大單元探討的重點如下:

(一)第一單元:「道家」的介紹,包括:「道家」的起源、「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的「報怨以德」、「孔子」問禮於「老子」、「莊子」的核心思想、「莊子」與「老子」思想的差異、「道家」的歷史、「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的派別、「道家」的經典等等。

 

(二)第二單元:探討「道家」的修行心法,包括:「佛教」的「唯識論」、孔子」問「道」於「老子」、「至人、神人、聖人」的境界、「孔子」的「心齋」、「顏回」的「坐忘」境界、「真人」之息以「踵」、如何「心養」、「囓缺」問「道」於「被衣」等等。

 

(三)第三單元:探討「莊子」所撰寫的《莊子》一書,共有三十三個小單元,捨棄艱深的「文言文」原文,全部以「白話文」的形式來解說,並且註明常見典出《莊子》的「四字成語」詞彙等等。

《看懂道家》目錄

第一單元 「道家」的介紹

  一、「道家」的起源

  二、「老子」的核心思想

     (一)「老子」的生平

     (二)「老子」著書《道德經》

     (三)《道德經》的核心思想

  三、「老子」的「報怨以德」

  四、「孔子」問禮於「老子」

     (一)「孔子」向「老子」請教「道是什麼?」

     (二)「孔子」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

     (三)「老子」教導「孔子」,關於「周禮」裡的「喪事禮節」。

     (四)「老子」教導「孔子」,關於「周禮」的「遷廟禮節」。

     (五)「老子」教導「孔子」,關於「周禮」的「下殤禮節」。

     (六)「老子」教導「孔子」,關於「周禮」的「三年之喪卒哭禮節」。

     (七)「孔子」和「老子」,辯論「仁義」是否是人的「本性」。

     (八)「孔子」請教「老子」,有關「尋求大道」的方法。

     (九)「孔子」和「老子」談論「仁義」

     (十)「孔子」拜見「老子」回來,三天不講話。

   (十一)「老子」認證「孔子」得道了

   (十二)《呂氏春秋》記載「孔子」曾經向「老子」學習

   (十三)《孔子家語》記載「孔子」曾經拜「老子」為師

   (十四)「老子」教導「孔子」有關「五帝」的涵意

   (十五)「老子」告誡「孔子」,要去掉「驕氣」和「功名欲」的毛病。

   (十六)「老子」和「孔子」對「水」的看法不同

  五、「莊子」的核心思想

     (一)「莊子」的生平

     (二)《莊子》的核心思想

     (三)「莊子」與「老子」思想的差異

  六、「道家」的歷史

     (一)起源時期

     (二)成型時期

     (三)興盛時期

     (四)挫折時期

     (五)輝煌時期

     (六)壓制時期

     (七)復活時期

     (八)潛藏時期

     (九)復興時期

  七、「道家」的代表人物

  八、「道家」的派別

     (一)老莊學派

     (二)黃老學派

     (三)楊朱學派

     (四)慎到、彭蒙、田駢(ㄆㄧㄢˊ)學派

     (五)宋尹學派

  九、「道家」的經典

     (一)《道德經》

     (二)《莊子》

     (三)《黃帝四經》

     (四)《關尹子》

     (五)《列子》

     (六)《淮南子》

 

第二單元 「道家」的修行心法

  一、「佛教」的「唯識論」

  二、《文子•道原》:「孔子」問「道」於「老子」

  三、《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至人、神人、聖人」的境界

  四、《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孔子」的「心齋」

  五、《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顏回」的「坐忘」境界

 六、《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真人」之息以「踵」

  七、《莊子•外篇•在宥第十一》:如何「心養」?

  八、《莊子•外篇•知北遊第二十二》:「囓缺」問「道」於「被衣」

 

第三單元 「莊子」著書《莊子》

     (一)《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

     (二)《莊子•內篇•齊物論第二》

     (三)《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

     (四)《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

     (五)《莊子•內篇•德充符第五》

     (六)《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

     (七)《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

     (八)《莊子•外篇•駢拇第八》

     (九)《莊子•外篇•馬蹄第九》

     (十)《莊子•外篇·•胠篋第十》

   (十一)《莊子•外篇•在宥第十一》

   (十二)《莊子•外篇•天地第十二》

   (十三)《莊子•外篇•天道第十三》

   (十四)《莊子•外篇•天運第第十四》

   (十五)《莊子•外篇•刻意第十五》

   (十六)《莊子•外篇•繕性第十六》

   (十七)《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十八)《莊子•外篇•至樂第十八》

   (十九)《莊子•外篇•達生第十九》

   (二十)《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二十一)《莊子•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

 (二十二)《莊子•外篇•·知北遊第二十二》

 (二十三)《莊子•雜篇•庚桑楚第二十三》

 (二十四)《莊子•雜篇•徐無鬼第二十四》

 (二十五)《莊子•雜篇•則陽第二十五》

 (二十六)《莊子•雜篇•外物第二十六》

 (二十七)《莊子•雜篇•寓言第二十七》

 (二十八)《莊子•雜篇•讓王第二十八》

 (二十九)《莊子•雜篇•盜跖第二十九》

   (三十)《莊子•雜篇•說劍第三十》

 (三十一)《莊子•雜篇•漁父三十一》

 (三十二)《莊子•雜篇•列禦寇三十二》

 (三十三)《莊子•雜篇•天下第三十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