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什麼叫做「愚癡」》
作者:呂冬倪
(2025/02/10)
佛教有個專有名詞,叫做「貪、瞋、癡」「三毒」,是指「貪欲、瞋恚、愚癡」三種煩惱。
在佛法裡,「一切煩惱的根本」通稱為「毒」。
可是此三種煩惱,概括三界,是毒害眾生,生出善心的最毒者,能令「有情」長劫受苦而不得出離苦海,故特稱為「三毒」。
第一個「貪欲」,即對於自身所愛好之對境,生起喜樂之念,而起「貪著之心」及「取得之欲望」。
《法華經》譬喻品上說:「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第二個「瞋恚」,即氣憤發怒。「瞋(ㄔㄣ)」是睜大眼睛瞪人,「恚(ㄏㄨㄟˋ)」是怨恨、憤怒。
第三個是「愚癡」,即心性闇昧,無通達事理之智明,與「無明」相同。
即無智無明,闇愚迷惑,對事物不能下一適當判斷。
即沒有智慧、愚笨、無知、妄想、困惑等意思,與一般的「癡傻」一不同,「癡」就是「無明」的意思。
一般人對於「貪欲」和「瞋恚」,比較容易理解。
但是,什麼是「愚癡」?看完三種解釋之後,還是一知半解。
其實,這是梵文翻譯的問題。
「三毒」的「愚痴」,不是指「愚笨如白痴」,而是「無明」,不明白真理,不明白「是非」和「因果」,尤其是「不明白因果、不信因果」。
所以,有的佛經把「愚痴」翻譯為「邪見」,這就容易理解多了。
「邪見」是指不正確的執著見解,主要是指主張「無因果的道理」。
以為世間無可招結果之原因,亦無由原因而生之結果,而謂「惡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謬見,即是「邪見」。
世上有許多聰明人,有時因為「無正見」,反而更容易走入邪途,而苦惱一生。
我在澳洲曾經認識一位陳姓朋友,當他知道我長年茹素,就時常詢問我佛法的問題。
當時我很開心,盡我所學的回答他佛法的問題,希望對他有所幫助。
誰知道有一天,他坦白的告訴我,他不相信佛法,也不相信「因果報應」之說。
我聽完之後,就愣住傻眼,頓時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我沒好氣的問他道:「既然你不相信佛法,那麽你為什麼問我那麽多有關佛法的事情?」
他居然回答我說道:「我想考倒你,我一些吃素的朋友,都被我問倒了。看到他們啞口無言的表情,我就覺得很開心,很有成就感。」
我不解的問道:「什麼成就感?」
他回答道:「我立下一個心願,想破解佛法,證明根本没有因果報應,我一直在收集這方面的資料。」
我無奈的看著他說道:「那你破解了嗎?」
他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著我說道:「還沒有!因為我問不倒你,你是一個奇怪的人,對於我提出的問題,你能夠不假思索的有問必答。
更奇怪的是,問你有關[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問題,你也都回答的很仔細。比我所認識的基督教朋友,對《聖經》的熟悉度還深入。」
不過他還是不服輸的問我最後一個問題。
他用挑戰的口氣對我說道:「我覺得你長年吃素,是一件愚笨又可惜的事情。
肉那麼好吃,你都不吃,等你死掉之後,你會後悔你今生吃素的決定。
誰知道[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因果報應]是真還是假呢?」
我正色的回答他道:「陳兄!我30歲以前,也很喜我吃肉。
當我吃素滿一年之後,我發現一聞到肉味,我會噁心想吐,所以我没辦法再吃肉了。
我很滿意,很歡喜,也很感恩,我可以今生吃素。
所以,等我死後,我不會後悔我吃素的決定。」
我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你說,誰知道[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因果報應]是真還是假?
這件事情的真假,等我們兩人死亡之後,自然就知道了。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或「不是」,機率都是1/2。
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是:當你走了之後,假如你發現[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因果報應],果然是真的,那你到時候怎麼辦?」
他聽完之後,臉色大變,張大嘴巴,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在當今的社會上,有許多不正確的「邪知邪見」,就像我的朋友陳兄一樣。
例如:犯罪被判死刑,大言:「死就死,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或是:「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就什麽都沒有了!所以,在死之前要盡量享受,花光所有積蓄。」
或是:「好人沒有好報,哪有什麼因果業報?」
這些言論正是如《諸經要集》所說的:「愚痴之人,不識因果,妄起邪見,謗無三寶、四諦,無禍無福乃至無善無惡,亦無善惡業報。」
「愚痴邪見」之人,不自知「愚痴邪見」,才是最可悲可憫的。
因此,我們要能夠正見有「因緣果報」、正見有「善惡業力」、正見有「無常苦空」、正見有「永恆佛道」,這樣才有機會修行佛道,脱離輪廻苦海。